原文:
季氏将伐颛臾,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:“季氏将有事于颛臾。”孔子曰:“求,无乃尔是过与?夫颛臾,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,且在邦域之中矣,是社稷之臣也,何以伐为?”冉有曰:“夫子欲之,吾二臣者,皆不欲也。”孔子曰:“求,周任有言曰:陈力就列,不能者止。危而不持,颠而不扶,则将焉用彼相矣。且尔言过矣。虎兕出于柙,龟玉毁于椟中,是谁之过与?”冉有曰:“今夫颛臾,固而近于费,今不取,后世必为子孙忧。”孔子曰:“求,君子疾夫舍曰欲之,而必为之辞。丘也,闻有国有家者,不患寡而患不均,不患贫而患不安,盖均无贫,和无寡,安无倾。夫如是,故远人不服,则修文德以来之。既来之,则安之。今由与求也,相夫子,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,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,而谋动干戈于邦内,吾恐季孙之忧,不在颛臾,而在萧墙之内也。”
孔子曰:“天下有道,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;天下无道,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。子诸侯出,盖十世希不失矣。自大夫出,五世希不失矣。陪臣执国命,三世希不失矣。天下有道,则政不在大夫。天下有道,则庶人不议。”
孔子曰:“禄之去公室,五世矣。政逮于大夫,四世矣。故夫三桓之子孙,微矣。”
孔子曰:“益者三友,损者三友。友直,友谅,友多闻,益矣。友便辟,友善柔,友便佞,损矣。”
孔子曰:“益者三乐,损者三乐。乐节礼乐,乐道人之善,乐多贤友,益矣。乐骄乐,乐佚游,乐宴乐,损矣。”
孔子曰:“伺于君子有三愆: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,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,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。”
孔子曰:“君子有三戒:少之时,血气未定,戒之在色;及其壮也,血气方刚,戒之在斗;及其老也,血气既衰,戒之在得。”
孔子曰:“君子有三畏:畏天命,畏大人,畏圣人之言。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,狎大人,侮圣人之言。”
孔子曰:“生而知之者上也,学而知之者次也,困而学之,又其次也。困而不学,民斯为下矣。”
孔子曰:“君子有九思:视思明,听思聪,色思温,貌思恭,言思忠,事思敬,疑思问,忿思难,见得思义。”
孔子曰:“见善如不及,见不善如探汤。吾见其人矣,吾闻其语矣。隐居以求其志,行义以达其道,吾闻其语矣,吾未见其人也。齐景公有马千驷,死之日,民无得而称焉。伯夷叔齐,饿于首阳之下,民到于今称之,其斯之谓与?”
陈亢问于伯鱼曰:“子亦有异闻乎?”对曰:“未也。尝独立,鲤趋而过庭,曰:’学诗乎?’对曰:’未也。’’不学诗,无以言。’鲤退而学诗。他日又独立,鲤趋而过庭,曰:’学礼乎?’对曰:’未也。’’不学礼,无以立。’鲤退而学礼。闻斯二者。”陈亢退而喜曰:“问一得三:闻诗,闻礼,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。”
邦君之妻,君称之曰“夫人”,夫人自称曰“小童”,邦人称之曰“君夫人”,称诸异邦曰“寡小君”,异邦人称之亦曰“君夫人”。
逐句翻译:
【本篇引语】
本篇包括14章,其中著名的文句有:“不患寡而患不均,不患贫而患不安”;“生而知之”;“君子有三戒:少之时,血气未定,戒之在色;及其壮也,血气方刚,戒之在斗;及其老也,血气既衰,戒之在得”;“君子有三畏:畏天命,畏大人,畏圣人之言”。本篇主要谈论的问题包括孔子及其学生的政治活动、与人相处和结交时注意的原则、君子的三戒、三畏和九思等。
16.1
【原文】
季氏将伐颛臾。冉有、季路见于孔子曰:“季氏将有事于颛臾。”
孔子曰:“求,无乃尔是过与?夫颛臾,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,且在邦域之中矣,是社稷之臣也,何以伐为?”
冉有曰:“夫子欲之,吾二臣者,皆不欲也。”
孔子曰:“求,周任有言曰:‘陈力就列,不能者止。’危而不持,颠而不扶,则将焉用彼相矣?且尔言过矣!虎兕出于柙,龟玉毁于椟中,是谁之过与?”
冉有曰:“今夫颛臾,固而近于费。今不取,后世必为子孙忧。”
孔子曰:“求,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。丘也闻有国有家者,不患寡而患不均,不患贫而患不安。盖均无贫,和无寡,安无倾。夫如是,故远人不服,则修文德以来之。既来之,则安之。今由与求也相夫子,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,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,而谋动干戈于邦内。吾恐季孙之忧,不在颛臾,而在萧墙之内也。”
【注释】
季氏:季孙氏,指季康子,名肥,鲁国大夫。
颛臾(zhuānyú):鲁国的附庸国。
冉有、季路:孔子的学生。冉有,即冉求,字子有,也称冉有。季路,即仲由,字子路,因为为季氏做官所以也称季路。
见:同“现”。
与:同“欤”。
相:帮助,扶助。
兕(sì):犀牛。
柙(xiá):关猛兽的木笼子。
费:同“(bì)”,季氏的采邑。
疾:厌恶。
不患寡而患不均,不患贫而患不安:一说“不患贫而患不均,不患寡而患不安”。
倾:倾覆。
分崩离析:形容国家分裂。当时鲁国被季孙氏、孟孙氏、叔孙氏三大贵族分割。
萧(xiāo)墙:指宫殿当门的小墙。这里萧墙代指宫内。当时季孙把持鲁国政权,这样下去,容易起内乱。
【大意】
季氏将要讨伐颛臾。冉有、季路谒见孔子说:“季氏将要对颛臾采取军事行动。” 孔子说:“冉求,难道这不是你的过错吗?颛臾,周天子曾经授权他主持东蒙山的祭祀,而且就在鲁国的疆域里,这是和鲁国共安危的臣属,为什么要讨伐他呢?” 冉有说:“季氏要这样做,我们两个做臣下的,都不想这样做。” 孔子说:“冉求,周任有句话说:‘能施展自己的才力,就任职,做不到就该辞职。’有危险了却不扶持,将要摔倒了不去搀扶,那还要你们这助手有什么用呢?而且你的话错了。老虎、犀牛从笼子里跑出来,占卜用的龟甲、祭祀用的玉器在木匣中毁坏了,是谁的过错呢?” 冉有说:“现在颛臾城墙坚牢,而且靠近。如果现在不占领它,后世一定会成为季氏子孙的忧虑。” 孔子说:“冉求,君子厌恶那种嘴上不说想得到它,而一定要找个借口的人。我也听说过:拥有国家的诸侯和拥有采邑的大夫,该担心的不是贫穷,而是贫富不均;不必担心百姓数量少,而应担心境内不安定。因为财富分配均匀了,就无所谓贫穷;和睦了就不会显得人少势弱;社会安定了,国家就没有被颠覆的危险了。做到这个,远方的人不归服就提倡仁义礼教来招致他们。他们来了,就要使他们安心。现在仲由和冉求两人来辅助季孙,远方的人不归服却不能招他们来;国家支离破碎,却不能保全;反而想在国境内使用武力。我只怕季孙氏的忧虑,不在于颛臾,而是在于鲁君呢。”
【评析】
这一章又反映出孔子的反战思想。他不主张通过军事手段解决国际、国内的问题,而希望采用礼、义、仁、乐的方式解决问题,这是孔子的一贯思想。此外,这一章里孔子还提出了“不患贫而患不均,不患寡而患不安”。朱熹对此句的解释是:“均,谓各得其分;安,谓上下相安。”这种思想对后代人的影响很大,甚至成为人们的社会心理。就今天而言,这种思想有消极的一面,基本不适宜现代社会,这是应该指出的。
16.2
【原文】
孔子曰:“天下有道,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;天下无道,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。自诸侯出,盖十世希不失矣;自大夫出,五世希不失矣;陪臣执国命,三世希不失矣。天下有道,则政不在大夫。天下有道,则庶人不议。”
【注释】
希:同“稀”,少有。
陪臣:卿大夫的家臣。
【大意】
孔子说:“天下太平,制礼作乐和出兵讨伐都由天子决定;天下昏乱,制礼作乐和出兵讨伐就由诸侯决定。由诸侯决定,大概传至十代就很少有不丧失政权的;由大夫决定,传至五代就很少有不失政权的了;如果陪臣掌握了国家政权,传三代不失就很少有了。天下太平,国家最高的权力就不会掌握在大夫手中。天下太平,百姓就不会议论朝政了。”
【评析】
“天下无道”指什么?孔子这里讲,一是周天子的大权落入诸侯手中,二是诸侯国家的大权落入大夫和家臣手中,三是老百姓议论政事。对于这种情况,孔子极感不满,认为这种政权很快就会垮台。他希望回到“天下有道”的那种时代去,政权就会稳定,百姓也相安无事。
16.3
【原文】
孔子曰:“禄之去公室五世矣,政逮于大夫四世矣,故夫三桓之子孙微矣。”
【注释】
禄:爵禄,代指国家政权。
逮:及到。
三桓:即鲁国的三卿季孙氏、孟孙氏、叔孙氏。他们都是桓公的后代,所以称三桓。
【大意】
孔子说:“鲁国政权离开鲁君已经有五代了,政权被大夫把持已经有四代了,所以三桓的子孙现在也衰微了。”
【评析】
三桓掌握了国家政权,这是春秋末期的一种政治变革,对此,孔子表示不满。本章里孔子对当时社会政治形势提出了自己的认识和态度。孔子的观点是,社会政治变革就是“天下无道”,这还是基于他的“礼治”的思想,希望变为“天下有道”的政治局面。
16.4
【原文】
孔子曰:“益者三友,损者三友。友直,友谅,友多闻,益矣。友便辟,友善柔,友便佞,损矣。”
【注释】
谅:信,诚实,守信用。
便辟(piánpì):习于摆架子装样子却心存邪恶。
便佞(piánnìnɡ):善于花言巧语。
【大意】
孔子说:“有益的朋友有三种,有害的朋友有三种。与正直的人交友、与诚信的人交友、与广博的人交友是有益的。与惯于耍弄手腕的人为友,与当面恭维、背后诽谤的人交友,与花言巧语的人交友,是有害的。”
16.5
【原文】
孔子曰:“益者三乐,损者三乐。乐节礼乐,乐道人之善,乐多贤友,益矣。乐骄乐,乐佚游,乐宴乐,损矣。”
【大意】
孔子说:“有益的快乐有三种,有害的快乐也有三种。喜欢把自己节制在礼乐中,喜欢称道别人的好处,喜欢多交贤友,这就有益了。喜欢骄纵的快乐,喜欢闲逛游荡,喜欢宴饮安逸的快乐,这就有害了。”
16.6
【原文】
孔子曰:“侍于君子有三愆: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,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,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。”
【注释】
愆(qiān):过失。
瞽(ɡǔ):瞎子。
【大意】
孔子说:“事奉君子有三种容易犯的过失:言语没有涉及到他,他就发言了,这是急躁;言语涉及到他却不说,是他心里有所隐匿;不看对方脸色就径自说话,是像盲人般没有眼睛。”
【评析】
以上这几章,主要讲的是社会交往过程中应当注意的问题。交朋友要结交那些正直、诚信、见闻广博的人,而不要结交那些逢迎谄媚、花言巧语的人,要用礼乐调节自己,多多地称道别人的好处,与君子交往要注意不急躁、不隐瞒等等,这些对我们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。
16.7
【原文】
孔子曰:“君子有三戒:少之时,血气未定,戒之在色;及其壮也,血气方刚,戒之在斗;及其老也,血气既衰,戒之在得。”
【大意】
孔子说:“君子有三戒:年少时,血气还不成熟,应该戒好色;壮年时,血气方刚,应该戒好斗;到了老年,血气已衰,应该戒好贪求。”
【评析】
这是孔子对人从少年到老年这一生中需要注意的问题作出的忠告。这对今天的人们还是很有必要注意的。
16.8
【原文】
孔子曰:“君子有三畏:畏天命,畏大人,畏圣人之言。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,狎大人,侮圣人之言。”
【注释】
狎(xiá):轻慢,不尊重。
【大意】
孔子说:“君子有三点敬畏:敬畏天命,敬畏在高位的人,敬畏圣人的话。小人不知道天命,所以不敬畏天命,对高位的人只求亲狎,轻贱圣人的话。”
16.9
【原文】
孔子曰:“生而知之者,上也;学而知之者,次也;困而学之,又其次也;困而不学,民斯为下矣。”
【大意】
孔子说:“生来就什么都知道的,是最上等;学习以后知道的,是次一等;经历困境才知道要学习的,是又次一等;如果经历了困境还是不学,这人就是下等了。”
【评析】
孔子虽说有“生而知之者”,但他不承认自己是这种人,也没有见到这种。他说自己是经过学习之后才知道的。他希望人们勤奋好学,不要等遇到困难再去学习。俗话说:书到用时方恨少,就是讲的这个道理。至于遇到困难还不去学习,就不足为训了。
16.10
【原文】
孔子曰:“君子有九思:视思明,听思聪,色思温,貌思恭,言思忠,事思敬,疑思问,忿思难,见得思义。”
【注释】
难(nàn):指发怒所带来的灾难。
【大意】
孔子说:“君子在九个方面多用心考虑:看的时候,考虑是否看得明白;听的时候,考虑是否听得清楚;考虑脸色是否温和;考虑态度是否庄重恭敬;说话考虑是否忠诚老实;做事考虑是否谨慎认真;有疑问考虑应该请教别人;发火发怒考虑是否会产生后患;见到财利考虑是否符合仁义。”
【评析】
本章通过孔子所谈的“君子有九思”,把人的言行举止的各个方面都考虑到了,他要求自己和学生们一言一行都要认真思考和自我反省,这里包括个人道德修养的各种规范,如温、良、恭、俭、让、忠、孝、仁、义、礼、智等等,所有这些,是孔子关于道德修养学说的组成部分。
16.11
【原文】
孔子曰:“见善如不及,见不善如探汤。吾见其人矣,吾闻其语矣。隐居以求其志,行义以达其道。吾闻其语矣,未见其人也。”
【注释】
汤:滚开的水。
【大意】
孔子说:“看见善的就像追赶不及一样,看见邪恶,如同把手伸进滚烫的水里一样,赶快避开。我见过这样的人,也听过这样的话。隐居来求得保全自己的志向,实行仁义来实现自己的主张。我听过这种话,没见过这种人。”
16.12
【原文】
齐景公有马千驷,死之日,民无德而称焉。伯夷、叔齐饿于首阳之下,民到于今称之。其斯之谓与?
【注释】
千驷:指四千匹马。驷,四匹马的总称,古代一辆车套四匹马。
伯夷、叔齐:见《公冶长第五》第二十三章注。
与:同“欤。”
【大意】
齐景公有四千匹马,死的那天,人们没什么可以称赞他的。伯夷、叔齐饿死在首阳山下,人们到今天还称赞他们。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吧?
16.13
【原文】
陈亢问于伯鱼曰:“子亦有异闻乎?”
对曰:“未也。尝独立,鲤趋而过庭。曰:‘学《诗》乎?’对曰:‘未也。’‘不学《诗》,无以言。’鲤退而学《诗》。他日,又独立,鲤趋而过庭。曰:‘学礼乎?’对曰:‘未也。’‘不学礼,无以立。’鲤退而学礼。闻斯二者。”
陈亢退而喜曰:“问一得三,闻诗,闻礼,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。”
【注释】
陈亢:字子禽。见《学而第一》第十章注。
伯鱼:孔子的儿子,名鲤,字伯鱼。
【大意】
陈亢问伯鱼说:“您从老师那里听到过特别的教导吗?” 伯鱼回答说:“没有。有一次我父亲一个人站着,我快步穿过庭院。他说:‘学习《诗经》了吗?’我回答说:‘还没有。’他说:‘不学《诗经》就不会说话。’我回去学习《诗经》。另外一天,他又一个人站着,我快步穿过庭院。他说:‘学习礼了吗?’我回答:‘还没有。’他说:‘不学礼,不能立足于社会。’我就回去学礼。我只听过这两件事。” 陈亢回去高兴地说:“我问一件事,得到三个收获,知道学《诗经》的好处,知道学礼的好处,又知道君子并不偏向自己的儿子。”
16.14
【原文】
邦君之妻,君称之曰“夫人”,夫人自称曰“小童”。邦人称之曰“君夫人”,称诸异邦曰“寡小君”。异邦人称之亦曰“君夫人”。
【大意】
国君的妻子,国君称她为“夫人”,“夫人”自称作“小童”,国人称她为“君夫人”,在其他国家人面前谦称她为“寡小君”;其他国家的人也称她“君夫人”。
【评析】
这套称号是周礼的内容之一。这是为了维护等级名分制度,以达到“名正言顺”的目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