原文:
子曰:“泰伯,其可谓至德也已矣。三以天下让,民无得而称焉。”
子曰:“恭而无礼则劳,慎而无礼则思,勇而无礼则乱,直而无礼则绞。君子笃于亲,则民兴于仁,故旧不遗,则民不偷。”
曾子有疾,召门弟子曰:“启予足,启予手。诗云:’战战兢兢,如临深渊,如履薄冰。’而今而后,吾知免夫小子。”
曾子有疾,孟敬子问之,曾子言曰:“鸟之将死,其鸣也哀,人之将死,其言也善。君子所贵乎道者三:动容貌,斯远暴慢矣;正颜色,斯近信矣;出辞气,斯远鄙悖矣。笾豆之事,则有司存。”
曾子曰:“以能问于不能,以多问于寡,有若无,实若虚,犯而不校,昔者吾友,尝从事于斯矣!”
曾子曰:“可以托六尺之孤,可以寄百里之命,临大节而不可夺也,君子人与?君子人也。”
曾子曰:“士不可以不弘毅,任重而道远。仁以为己任,不亦重乎?死而后已,不亦远乎?”
子曰:“兴于诗,立于礼,成于乐。”
子曰:“民可使由之,不可使知之。”
子曰:“好勇疾贫,乱也。人而不仁,疾之已甚,乱也。”
子曰:“如有周公之才之美,使骄且吝,其余不足观也已。”
子曰:“三年学,不至于谷,不易得也。”
子曰:“笃信好学,守死善道。危邦不入,乱邦不居,天下有道则见,无道则隐。邦有道,贫且贱焉,耻也。邦无道,富且贵焉,耻也。”
子曰:“不在其位,不谋其政。”
子曰:“师挚之始,关雎之乱,洋洋乎盈耳哉!”
子曰:“狂而不直,侗而不愿,倥倥而不信,吾不知之矣。”
子曰:“学如不及,犹恐失之。”
子曰:“巍巍乎,舜禹之有天下也,而不与焉。”
子曰:“大哉,尧之为君也。巍巍乎,唯天为大,唯尧则之。荡荡乎,民无能名焉。巍巍乎,其有成功也。焕乎,其有文章。”
舜有臣五人而天下治。武王曰:“予有乱臣十人。”孔子曰:“才难,不其然乎?唐虞之际,于斯为盛,有妇人焉,九人而已。三分天下有其二,以服事殷,周之德,其可谓至德也已夫!”
子曰:“禹,吾无间然矣。菲饮食而致孝乎鬼神,恶衣服而致美乎黻冕,卑宫室而尽力乎沟洫。禹,吾无间然矣!”
逐句翻译:
【本篇引语】
本篇共计21章,其中著名的文句有:“鸟之将死,其鸣也哀;人之将死,其言也善”;“任重而道远”;“死而后已”;“民可使由之,不可使知之”;“不在其位,不谋其政”等。本篇的基本内容,涉及到孔子及其学生对尧舜禹等古代先王的评价;孔子教学方法和教育思想的进一步发挥;孔子道德思想的具体内容以及曾子在若干问题上的见解。
8.1
【原文】
子曰:“泰伯,其可谓至德也已矣。三以天下让,民无得而称焉。”
【注释】
泰伯:周朝的祖先古公亶(dǎn)父的长子。古公有泰伯、仲雍、季历三个儿子,季历的儿子是姬昌,后来的周文王。古公见孙子姬昌有圣德,想把王位不传给长子泰伯,而传给季历,从而让姬昌能做君主。泰伯就偕同仲雍出走,把王位让给季历。
至:极至。
【大意】
孔子说:“泰伯,他可以说是品德最高尚的人了,三次把天下让给季历,人民简直找不到合适的语言来称赞他。(一说,泰伯让天下并泯灭功绩,人民找不到实绩来称赞他。)”
【评析】
传说古公亶父知道三子季历的儿子姬昌有圣德,想传位给季历,泰伯知道后便与二弟仲雍一起避居到吴。古公亶父死,泰伯不回来奔丧,后来又断发文身,表示终身不返,把君位让给了季历,季历传给姬昌,即周文王。武王时,灭了殷商,统一了天下。这一历史事件在孔子看来,是值得津津乐道的,三让天下的泰伯是道德最高尚的人。只有天下让与贤者、圣者,才有可能得到治理,而让位者则显示出高尚的品格,老百姓对他们是称赞无比的。
8.2
【原文】
子曰:“恭而无礼则劳,慎而无礼则葸,勇而无礼则乱,直而无礼则绞。君子笃于亲,则民兴于仁;故旧不遗,则民不偷。”
【注释】
葸(xǐ):胆怯,害怕,过分拘谨。
绞:急切,尖刻,出口伤人。
君子:在上位的人。
笃(dǔ):诚实,厚道,笃厚。
偷:人情淡薄。
【大意】
孔子说:“只是容貌恭敬但不知礼,就未免会劳倦,谨慎但不知礼,就会懦弱胆怯,勇敢但不知礼,就会盲动,直爽而不知礼,就显得尖刻。在上位的人能用深厚的感情对待亲族,人民就会发扬仁德的精神;在上位的人能不遗弃旧交老友,民风也就不会淡薄冷漠了。”
【评析】
“恭”、“慎”、“勇”、“直”等德目不是孤立存在的,必须以“礼”作指导,只有在“礼”的指导下,这些德目的实施才能符合中庸的准则,否则就会出现“劳”、“葸”、“乱”、“绞”,就不可能达到修身养性的目的。
8.3
【原文】
曾子有疾,召门弟子曰:“启予足!启予手!《诗》云:‘战战兢兢,如临深渊,如履薄冰。’而今而后,吾知免夫!小子!”
【注释】
启:开。
小子:称呼弟子们。
【大意】
曾子病重,召学生们到床前说:“掀开被子看看我的脚!看看我的手!《诗经》说:‘战战兢兢,像面临深渊,像脚踩薄冰。’从今往后,我知道自己身体可以免于毁伤了!弟子们!”
【评析】
曾子借用《诗经》里的三句,来说明自己一生谨慎小心,避免损伤身体,能够对父母尽孝。据《孝经》记载,孔子曾对曾参说过:“身体发肤,受之父母,不敢毁伤,孝之始也。”就是说,一个孝子,应当极其爱护父母给予自己的身体,包括头发和皮肤都不能有所损伤,这就是孝的开始。曾子在临死前要他的学生们看看自己的手脚,以表白自己的身体完整无损,是一生遵守孝道的。可见,孝在儒家的道德规范当中是多么重要。
8.4
【原文】
曾子有疾,孟敬子问之。曾子言曰:“鸟之将死,其鸣也哀;人之将死,其言也善。君子所贵乎道者三:动容貌,斯远暴慢矣;正颜色,斯近信矣;出辞气,斯远鄙倍矣。笾豆之事,则有司存。”
【注释】
孟敬子:姓仲孙,名捷,鲁国大夫。
动容貌:容貌举止依照礼节行动。
暴慢:粗暴无礼,懈怠不敬。
辞气:语言,声调。
鄙:粗野。
倍:同“背”,不合理,错误。
笾(biān)豆之事:是指祭祀礼仪相关的事务。笾,古代竹制的礼器,祭祀、宴会时用来盛果脯。豆,古代盛事物的器具,木制,像高脚盘。
有司:管事的人。
【大意】
曾子病重,孟敬子去探望他。曾子说:“鸟即将死的时候,鸣叫的声音是悲哀的;人即将死的时候,说的话是善意的。君子应该重视的待人接物的态度有三点:容貌举止依照礼节行动,就会避免别人的粗暴无礼;态度得体庄重,就可以使人相信;说话言辞恰切,就可以避免粗野和错误。至于祭祀的礼仪自有主管人员。”
【评析】
曾子与孟敬子在政治立场上是对立的。曾子在临死以前,他还在试图改变孟敬子的态度,所以他说:“人之将死,其言也善。”这一方面表白他自己对孟敬子没有恶意,同时也告诉孟敬子,作为君子应当重视的三个方面。这些道理现在看起来,还是很有意义的。对于个人的道德修养与和谐的人际关系有重要的借鉴价值。
8.5
【原文】
曾子曰:“以能问于不能,以多问于寡;有若无,实若虚,犯而不校——昔者吾友尝从事于斯矣。”
【注释】
校(jiào):计较。
吾友:我的朋友。有观点认为,指的是颜回。
【大意】
曾子说:“有才能而向没有才能的人请教,自己识见多却向识见少的人请教;有学问却像没有学问一样,知识充实却像不充实一样,被别人冒犯也不计较,过去我的朋友曾经这样做过。”
【评析】
曾子在这里所说的话,完全秉承了孔子的思想学说。“问于不能”,“问于寡”等都表明在学习上的谦逊态度。没有知识、没有才能的人并不是一钱不值的,在他们身上总有值得你学习的地方。所以,在学习上,即要向有知识、有才能的人学习,又要向少知识、少才能的人学习。其次,曾子还提出“有若无”、“实若虚”的说法,希望人们始终保持谦虚不自满的态度。第三,曾子说“犯而不校”,表现出一种宽阔的胸怀和忍让精神,这也是值得学习的。
8.6
【原文】
曾子曰:“可以托六尺之孤,可以寄百里之命,临大节而不可夺也君子人与?君子人也!”
【注释】
六尺之孤:古代的尺短,六尺约合现在的138厘米,所以指的是15岁以下的小孩。孤,孩子失去父亲叫孤。
与:同“欤”。
【大意】
曾子说:“可以把未成年的孤儿托付给他,可以把大国的政事交付给他,面临国家安危的紧要关头不会改变操守。这样的人是君子一类的人吗?是君子一类的人啊!”
【评析】
孔子所培养的就是有道德、有知识、有才干的人,他可以受命辅佐幼君,可以执掌国家政权,这样的人在生死关头决不动摇,决不屈服,这就是具有君子品格的人。
8.7
【原文】
曾子曰:“士不可以不弘毅,任重而道远。仁以为己任,不亦重乎?死而后已,不亦远乎?”
【注释】
士:读书人,知识分子。
弘毅:弘大刚毅。
已:停止。
【大意】
曾子说:“读书人不可以不弘大刚毅,因为担任的责任重大,要走的路却很远。把仁德作为自己的责任,不是很重大吗?死了才停下,不是很远吗?”
8.8
【原文】
子曰:“兴于诗,立于礼,成于乐。”
【注释】
兴:兴发,激励。
【大意】
孔子说:“用《诗经》激励志气,用礼仪作为立身的准则,用音乐涵养人的性情。”
【评析】
本章里孔子提出了他从事教育的三方面内容:诗、礼、乐,而且指出了这三者的不同作用。它要求学生不仅要讲个人的修养,而且要有全面、广泛的知识和技能。
8.9
【原文】
子曰:“民可使由之,不可使知之。”
【注释】
由:听从,顺从。
【大意】
孔子说:“老百姓,可以使他们顺着当政者指点的路走,不可以使他们知道为什么这样走。”
【评析】
孔子思想上有“爱民”的内容,但这有前提。他爱的是“顺民”,不是“乱民”。本章里他提出的“民可使由之,不可使知之”的观点,就表明了他的“愚民”思想,当然,愚民与爱民并不是互相矛盾的。另有人认为,对此句应作如下解释:“民可,使由之;不可,使知之。”即百姓认可,就让他们照着去做;百姓不认可,就给他们说明道理。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这是孔子倡行朴素民主政治的尝试。但大多数学者认为这样断句,不符合古汉语的语法;这样理解,拔高了孔子的思想水平,使古人现代化了,也与《论语》一书所反映的孔子思想不符。
8.10
【原文】
子曰:“好勇疾贫,乱也;人而不仁,疾之已甚,乱也。”
【注释】
疾:厌恶,憎恨。
已甚:太过分。
【大意】
孔子说:“爱勇敢却厌恶贫穷,会出乱子。对于不仁的人,太过于厌恶他,也会出乱子。”
【评析】
本章与上一章有关联。在孔子看来,老百姓如果不甘心居于自己穷困的地位,他们就会起来造反,这就不利于社会的安定,而对于那些不仁的人逼迫得太厉害,也会惹出祸端。所以,最好的办法就是“民可使由之,不可使知之”,培养人们的“仁德”。
8.11
【原文】
子曰:“如有周公之才之美,使骄且吝,其余不足观也已。”
【注释】
吝(lìn):吝啬,小气。
【大意】
孔子说:“假如一个人有周公那样美好的才德,只要骄傲并且吝啬,那么,其他的方面也就不值得看了。”
8.12
【原文】
子曰:“三年学,不至于谷不易得也。”
【注释】
穀(ɡǔ):原指谷子、小米,引申为俸禄。
【大意】
孔子说:“学了许多年,并不要做官求取俸禄,这很难啊。”
【评析】
孔子办教育的主要目的,是培养治国安邦的人才,古时一般学习三年为一个阶段,此后便可做官。对本章另有一种解释,认为“学了三年还达不到善的人,是很少的”。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来阅读本章。
8.13
【原文】
子曰:“笃信好学,守死善道。危邦不入,乱邦不居。天下有道则见,无道则隐。邦有道,贫且贱焉,耻也;邦无道,富且贵焉,耻也。”
【注释】
见:同“现”,出现。
【大意】
孔子说:“坚定对道的信念,勤奋学习,誓死保全。不进入危险的国家,不居住在混乱的国家。国家政治清明时就出来做官,国家政治黑暗时就隐居起来。国家政治清明,自己贫贱是耻辱;国家政治黑暗,自己富贵也是耻辱。”
【评析】
这是孔子给弟子们传授的为官之道。“天下有道则见,无道则隐”;“用之则行,舍之则藏”,这是孔子为官处世的一条重要原则。此外,他还提出应当把个人的贫贱荣辱与国家的兴衰存亡联系在一起,这才是为官的基点。
8.14
【原文】
子曰:“不在其位,不谋其政。”
【注释】
谋:考虑,参与,谋划。
【大意】
孔子说:“不在那个职位上就不要干预那个职位的政事。”
【评析】
“不在其位,不谋其政”涉及到儒家所谓的“名分”问题。不在其位而谋其政,则有僭越之嫌,就被人认为是“违礼”之举。“不在其位,不谋其政”也就是要“安分守己”。这在春秋末年为维护社会稳定,抑制百姓“犯上作乱”起到过重要作用,但对后世则有一定的不良影响,尤其对民众不关心政治,安分守礼的心态起到诱导作用。应当说,这是消极的。
8.15
【原文】
子曰:“师挚之始。《关雎》之乱,洋洋乎盈耳哉!”
【注释】
师:太师,即乐师。
挚:是乐师的名字。
乱:乐曲结尾的一段。
【大意】
孔子说:“从太师挚演奏的开始,直到《关雎》的尾声,耳朵里充盈着美好的音乐。”
8.16
【原文】
子曰:“狂而不直,侗而不愿,悾空而不信,吾不知之矣。”
【注释】
侗(tónɡ):无知。
愿:老实,厚道。
悾悾(kōnɡ):无能的样子。
【大意】
孔子说:“有的人狂妄又不正直,无知又不厚道,无能又不讲信用,我不知道这种人怎么这样!”
【评析】
“狂而不直,侗而不愿,悾悾而不信”都不是好的道德品质,孔子对此十分反感。这是因为,这几种品质不符合中庸的基本原则,也不符合儒家一贯倡导的“温、良、恭、俭、让”和“仁、义、礼、智、信”的要求。所以孔子说:我真不知道有人会这样。
8.17
【原文】
子曰:“学如不及,犹恐失之。”
【大意】
孔子说:“研习学问如同追赶什么怕追不上一样,追上了还总怕丢了它。”
【评析】
本章是讲学习态度的问题。孔子自己对学习知识的要求十分强烈,他也同时这样要求他的学生。这“学如不及,犹恐失之”,其实就是“学而不厌”一句最好的注脚。
8.18
【原文】
子曰:“巍巍乎,舜、禹之有天下也而不与焉!”
【注释】
巍巍(wēi):原指高大壮伟的山。这里赞美舜禹的伟大。
禹:建立了夏朝,接受舜的禅让继承帝位,也是传说中的治水英雄。
与(yù):参与,关联,有“私有,享受”的意思。
【大意】
孔子说:“舜和禹多么伟大啊!他们拥有了天下却并不为了自己享乐。”
【评析】
这里孔子所讲的话,应该有所指。当时社会混乱,政局动荡,弑君、纂位者屡见不鲜。孔子赞颂传说时代的“舜、禹”,表明对古时禅让制的认同,他借称颂舜禹,抨击现实中的这些问题。
8.19
【原文】
子曰:“大哉尧之为君也!巍巍乎!唯天为大,唯尧则之,荡荡乎,民无能名焉。巍巍乎其有成功也,焕乎其有文章!”
【注释】
则:取法,效法。
荡荡:广大无边。
名:用语言去形容,赞美。
焕:光明的样子。
文章:指礼乐制度。
【大意】
孔子说:“伟大呀!像尧这样的帝王。真高大壮伟!只有天最高大了,只有尧能效法天。真广阔啊!人民都不知怎样称赞他了。伟大呀!他所成就的功业!光明呀!他所制订的礼乐制度!”
【评析】
尧是中国传说时代的圣君。孔子在这里用极美好的语言称赞尧,尤其对他的礼仪制度愈加赞美,表达了他对古代先王的崇敬心情。
8.20
【原文】
舜有臣五人而天下治。武王曰:“予有乱臣十人。”孔子曰:“才难,不其然乎?唐虞之际,于斯为盛。有妇人焉,九人而已。三分天下有其二,以服事殷。周之德,其可谓至德也已矣。”
【注释】
舜有臣五人:传说这五位贤臣是:禹、稷(jì)、契(xiè)、皋陶(ɡāoyáo)、伯益。
乱臣十人:十位治理国家的大臣。他们是:周公旦、召公奭、太公望、毕公、荣公、太颠、闳夭、散宜生、南宫适以及一名女性邑姜(南宫适的夫人,管内务)。乱,治理的意思。
才难:人才难得。
盛:指唐虞至周人才最盛。
【大意】
舜有五个贤臣就天下太平了。周武王说:“我有十个治理国家的大臣。”孔子说:“人才难得,不是这样吗?唐虞以后,到周武王时人才最盛,还有一个妇人,实际上是九个人而已。周文王赢得了三分之二的天下,仍向商朝称臣。周朝的道德,可以说是最高的了。”
【评析】
这段当中,孔子提出了一个重要问题,就是治理天下,必须有人才,而人才是十分难得的。有了人才,国家就可以得到治理,天下就可以太平。当然,这并不就证明孔子的“英雄史观”,因为在历史发展过程中,杰出人物的确发挥了不可低估的巨大作用,这与人民群众的作用,都应该是不可忽视的。
8.21
【原文】
子曰:“禹,吾无间然矣。菲饮食而致孝乎鬼神,恶衣服而致美乎黼冕,卑宫室而尽力乎沟洫。禹,吾无间然矣。”
【注释】
间(jiàn):原指空隙,这里指批评、非议的意思。
菲(fěi):微薄,菲薄。
【大意】
孔子说:“我对禹没有可批评的地方。他自己吃得很坏,却把祭品办得丰盛来孝敬鬼神,自己穿的衣服很粗劣,却把祭服做得很华美,自己住的房子很低矮简陋,却全力修筑田间沟渠。对于禹,我没有可批评的了。”
【评析】
以上这几章,孔子对于尧、舜、禹给予高度评价,认为在他们的时代,一切都很完善,为君者生活简朴,孝敬鬼神,是执政者的榜样,而当今不少人拼命追逐权力、地位和财富,而把人民的生活和国家的富强放在了次要的位置,以古喻今,孔子是在向统治者提出警告。